24小时咨询热线;15030958587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全站信息检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新闻动态

去年我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4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3-30  阅读数:663

去年我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4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位于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境内的青弋江分洪道(青安江)红庙节制闸枢纽。该工程是长江下游防洪保安体系的骨干工程之一,能确保分洪道以下近110万人口和100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通讯员 王玉实 王珂珉 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去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建设投资和规模创新高,现代水网建设全面铺开,一大批谋划已久的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再创历史新高。

  春光明媚的江淮大地,被人们称为“江淮大运河”的引江济淮工程雄姿展现,清澈的江水一路北上、奔腾入淮,让长江、淮河实现世纪“牵手”。目前,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全线开展试调水,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能实现跨流域调水、航运等多重功能,一条输水线惠及数千万群众。

  重大水利工程是防洪减灾的关键屏障,它们的接续开建,有力保障了河湖安澜。去年,我省新开工凤凰山水库、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4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等19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推进6项主要支流治理、40项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2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100个项目竣工验收。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大江大河大湖方面,我省加快实施淮河干流王临段及正峡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巢湖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在建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淮干峡涡段及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巢湖防洪治理、新安江防洪治理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方面,加快洪汝河、包浍河、大沙河等主要支流治理,推进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治理工程前期工作,统筹33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建设;防洪枢纽工程方面,月潭水库竣工验收,牛岭水库下闸蓄水验收,提升了流域防洪调蓄能力;排涝治理方面,加快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和沿江排涝泵站建设,提升易涝区排涝能力,沿淮洼地治理标准达到5年至10年一遇,长江易涝区泵站新增装机8.6万千瓦、排涝流量880立方米/秒。

  黄山市休宁县月潭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57亿立方米,可以让黄山市主城区的防洪能力从25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 通讯员 李成林 摄

  农村供水保障更加坚实。目前,我省正加快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85.82亿元,如期实现沿淮13个县(区)地下水水源替换任务,751万人喝上了更加优质安全的地表水;推进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1.94亿元,508.81万人供水得到更好保障。

  重大水利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工程建设的背后,离不开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创新。我省落实“两手发力”,坚持多轮驱动,推进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争取中央水利资金114.1亿元,加大政府专项债和银行贷款争取力度,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180.1亿元,坚持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盘活水利存量资产。比如,蚌埠市依托靓淮河水投公司打造全产业链水利建管平台,盘活怀洪新河灌区新增土地等资源,获批贷款额度30亿元;霍山县大别山水投公司打造“中央预算+专项债+长期贷款+企业自有”相结合的水利项目“资金池”;天长市依托平台公司盘活水库资产,筹措“五小工程”等水利建设资金。

  高质量建设水利工程,一批工程获得“国字号”奖项。我省实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9项工程获安徽省建筑行业最高奖“黄山杯”奖,花园湖进洪闸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西淝河泵站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我省连续9年在水利部水利建设质量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

  目前,安徽用全国占比2.61%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占比4.24%人口的用水需求,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水利建设、河湖长制等多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储涛表示,安徽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现代水网建设全面提速。下一步,将以总投资超6000亿元的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建成“纵横江河担纲、交错水系织目、湖库闸站系结”的水网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能力,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