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15030958587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全站信息检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新闻动态

水润良田迎丰收丨贵州水利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14  阅读数:17
金秋九月,黔中大地稻浪翻滚,各地鱼塘鱼跃满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份丰收的答卷背后,离不开水利工程的“硬核”支撑。近年来,贵州省水利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通过完善灌溉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创新节水模式,让水利工程成为守护粮食安全、激活乡村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头活水”,为黔地丰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夹岩水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超 摄
水利筑基 筑牢粮食安全“水支撑”
“以前天旱时,要凌晨就起床去几公里外的河边挑水浇地。现在打开闸门,清水就流进了自家稻田,今年稻谷肯定又是好收成!”在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种粮大户王大伯看着田埂上流淌的灌溉水,满脸笑容。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江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将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与粮食安全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水兴农”的发展之路。
江口县境内河流纵横,4条主要河流、99条小溪与21座小型水库构成了庞大的水网体系,总库容达1186.35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覆盖14020亩农田。但传统灌溉模式存在的“跑冒滴漏”、效率低下问题,仍制约着水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江口县通过实施水利灌区设施续建工程,对太平河、闵孝河等流域的灌溉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并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这一举措不仅将每亩农田灌溉定额降低15%,水肥利用率提升20%,更有效节约了农民生产成本投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从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赤水河畔,遵义市赤水市将水利建设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蕨基坝水库是当地农业灌溉的“主力军”,为解决水库灌区“输水远、损耗大”的问题,赤水市投入255万元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将蕨基坝水库与牛儿洞水库、二郎坝水库串联起来,并对26.5公里主干渠进行防渗处理,安装在线计量设施。工程完工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升至0.75,恢复灌溉面积0.68万亩,过去“靠天收”的坡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同时,赤水市出台《赤水市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赤水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健全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推动水库供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遵义市播州区乌江边上生态养殖的“乌江鱼”喜获丰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凯 摄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在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板溪水库,清晨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渔民们驾驶着渔船,将一网网肥美的鲢鳙鱼打捞上船,岸边等待收购的客商排起了长队。
“以前搞网箱养殖,水质越来越差,鱼也卖不上价,现在搞生态养殖,鱼成了‘有机珍品’,一斤能卖15块钱!”渔民龙大哥一边忙着称重,一边介绍道。
三板溪水库是“西电东送”重点工程,锦屏段水域面积6万亩,曾因2.3万多箱网箱养殖导致水质恶化、生态失衡。2018年,锦屏县响应全省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号召拆除网箱,创新推行“零网箱生态鱼”养殖模式,按照“16尾/亩”的密度投放鲢鳙鱼苗,利用鱼类滤食藻类的特性净化水质,实现“以鱼净水、以鱼抑藻”。
为保障渔民收益,当地构建“政企民”利益联结机制:库区移民以户为单位参与利润分红,占比达70%;优先招聘移民组建200人的护渔队,开展24小时巡查,严防偷捕行为。2024年,三板溪水库回捕成鱼200万斤、产值3000余万元,并被评为全国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渔业典型案例,养出的有机鱼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等地市场青睐。
六盘水市则依托“中国凉都”的气候优势,将水资源转化为生态渔业的“黄金优势”。该市拥有118座水库,其中94座适合发展湖库生态渔业,水域面积66.4平方千米。六盘水市水利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1.42亿元,在双桥水库建设5000亩生态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建设育苗繁育车间、鱼文化体验馆及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打造“19℃虹鳟鱼”特色品牌。在六枝特区,冷流水养殖基地投放鲟鱼种苗3.6万尾,采用“流水养殖+尾水净化”模式,年产商品鱼130吨,产值208万元。
黔东南州锦屏县三板溪水库养殖基地。杨良强 摄
节水增效 绘就生态致富“新图景”
在黔南州荔波县,樟江穿流而过,滋养着这片被称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的土地。依托樟江水资源,荔波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节水增效举措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荔波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樟江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依托,为保护这一珍贵水资源,当地大力推进节水工程。樟江幸福河湖项目总投资达1亿元,该项目对防洪不达标及白化硬化堤岸开展生态化治理,涵盖8.1公里堤岸生态治理、河湖空间水域修复2万平方米等工程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水环境。以小七孔景区为,启闭机 闸门 清污机 液压坝 付工150309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