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含外资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1200~1500万千瓦左右,2020年以后国内水电设备市场总体需求预计会降低到500万千瓦/年以下,这意味着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近日,东方 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全世界来看,当前世界水电市场年需求仅在2400~2900万千瓦之间,而世界水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年产能约为4000万千瓦。与国内一样,世界水力发电设备产业已到了产能严重过剩阶段。一旦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努力把更多的发电设备销往各国市场,势必打破跨国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分享当地市场份额的格局,从而加剧世界发电设备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水电设备市场发展迅猛
近几年,我国水电设备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大幅度提升。
以三峡工程70万千瓦大型水电机组的研制成功为标志,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进入快速发展期。从鲁布革水电站开始,我国水电建设开始制度创新,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引入水电开发。一批水电站由此脱颖而出,广蓄、岩滩、漫湾、隔河岩、水口并称为新“五朵金花”。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水电开发又迎来了一个小阳春,五强溪、李家峡、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并投产发电。
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电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以公伯峡1号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水电第一大国。2012年7月4日,跨世纪的世界第一大水电工程——三峡水电站全面竣工。2013年,溪洛渡、向家坝、小湾、拉西瓦等一大批巨型水电站机组相继投运。目前,我国不但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事实上,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与龙头水电设备供应商早在2008年前就掀起了水电“圈地热潮”,彼时,面对年均增加2000万千瓦的水电“蛋糕”,各设备制造厂均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2008年大批招标后,行业进入了4年的萧条期,其中金沙江、大渡河、澜沧江、雅砻江、怒江等“十二五”大中型水电重点开发流域几乎没有水电机组的招标,这直接造成了设备公司2012年国内订单的惨淡。随着进入者的不断增多,订单减少,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设备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拓市场。
技术水平已国际领先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水电装备制造发展初期采用了 “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制造等方式,引进了大批设备和国外先进经验。近年来,通过自主技术的发展,常规水电基本上同国外一流水电公司处于相当水平,能够同台竞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真执行国家水电发展规划、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水电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技术水平已有明显进步,实现了较大飞跃。
特别是自主研制的单机容量70万千瓦三峡电站机组成功投运,有力证明了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正逐步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贺建华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
在设备选型、参数设计和枢纽机电布置上,我国已具有容量84万千伏安、推力轴承负荷达5500吨力、转轮直径10.6米的三峡混流式机组;最大水头189.2米、单机容量最大出力61万千伏安、空冷每极容量达14.57兆伏安、转轮直径6.247米的二滩混流机组;额定容量20万千瓦、转轮直径8米、推力轴承负荷达4l00吨力、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水头最高的水口电站轴流机组;最大水头637.2米、额定出力12万千瓦、转轮直径为2.6米的冶勒电站冲击式机组;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蒸发冷却技术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地下电站水轮发电机。这些成绩系统反映了我国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设计水平。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然而,在制造业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克服“技术殖民化”——只有引进没有创新、只有加工没有制造、只有模仿没有原创,如何克服“中国制造”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问题,都将是摆在我国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