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15030958587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
  •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
全站信息检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新闻动态

基层水利,服务缺位谁来补?付工水利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5-08-09  阅读数:202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农村社会深刻变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现象凸显,基层水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离不开田间的这些“毛细血管”,新时期农村水利谁来建、谁来管?基层水利改革怎么发力?记者走访市乡村三级水利服务体系,从中探寻答案。

困境:

乡镇水利站的编制10年未变,32个人面对近万处小农水工程,人才不足、人员断档

大雨过后,应城市杨河镇柏树村上黄组村民黄招望和杨立发正在村里的泵站忙碌着。连续几天的降雨,让村后的小河水满了。“今天要把水提到塘堰里,免得天旱了没有水浇地。”

黄招望是村里塘堰的义务管理员,灌溉季节,由他负责疏通塘堰到农户家的沟渠,抽水浇地;平时,村里允许他在塘堰里养鱼,作为塘堰日常维护和打理的回报。“前年大旱,塘堰里的水都抽干了,养鱼赔了本!”

柏树村支部书记刘德轩说:“2013年夏天时,长达一个半月时间没有下雨,庄稼几乎绝收。”

应城市地处鄂中丘陵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耕地面积57.29万亩,地势北高南低,水旱灾害频发。市水利局农水股股长闵德伟盘点水利家底:全市水利工程数量多,既有水库、灌区、渠道,又有河湖、堤防、泵站。现有2座中型水库、3处大型灌区、3座湖泊,还有87座小型水库、503处小型水闸、7915处塘堰、1744公里灌溉渠道。

大中型水利设施由市级管理,而大量小农水工程,担子都压在了基层。乡镇水利站有多少人?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杨火明告诉记者:“只有32个人。”市里2005年实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流域设立了8个乡镇水利站,核定事业人员32名;2012年,按照省里关于乡镇水利站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利站变成16个,但人员编制不变。

“已经10年没有扩编了!”杨火明说,32人中,3人本科学历、19人专科学历,大多是农学、农机专业,没有一个是学水利专业。“我们这帮人,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同志了。”

再有几年就要退休的闵德伟,是工作了近40年的“老水利”,但目前仍是股级。

待遇低、晋升难,引不来人也留不住人,这个问题让杨火明极为头疼。2013年,应城市启动“招硕引博”人才引进工程,一名河海大学水资源专业的硕士生进入水利局工作。他科班出身、朝气蓬勃,水利局视他为掌上明珠,但2014年3月,他辞职去了某中央驻汉部门。“在那边一个月工资能抵在应城一个季度,他走了我们都能理解。”杨火明说。

短板:

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体制机制不顺,资金不足

“严格来说,目前的状态与现代农业要求肯定是有差距的。”应城市水利局局长胡国星表示,乡镇水利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而且青黄不接,基础设备设施缺乏,管理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应城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当时的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依靠群众投劳修建,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造成水利设施不同程度存在“先天缺陷”。

“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一度存在水利设施只用不管、只用不建现象,导致部分泵站老化失修,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严重。”杨火明说,许多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小水利设施管护面临资金缺乏、人手不够等“后天不足”。

田店镇富水社区下八斗山泵站,装机容量135千瓦,扬程17米,可以满足周边600亩地灌溉需求。“前年大旱,河里水都抽干了,我一分钱没赚到。”管理员田金元说,他按抽水时长向村民计费,同时要承担电费和设备老化损耗成本。“这个泵站转起来,才能实现旱涝保收。”富水社区村民田新华说,他家有20多亩水稻、10多亩玉米,灌溉全靠泵站。

杨火明直言,对管理泵站、塘堰的人员,有的是村民集资给予补贴,有的是乡镇配套资金补助。

田店镇党委副书记涂兴波说,小水利工程维修经费大部分需村级经济负担,而多数村经济薄弱、资金匮乏,维护资金严重不足。

闵德伟认为,现在村级筹集资金和调配劳力的手段乏力。尽管有“一事一议”政策,但由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劳力外出务工较多,投工投劳不足,影响了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今年5月,胡国星专门向市人大常委会呼吁,现在农村小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体制机制不顺,管理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效益。希望推进基层水利站扶持政策、相关法规,补上这一短板。

出路:

4类人员补位,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一纸权证让小农水工程有了新主人

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缺位的现状,应城一方面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一方面推行小农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用水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多条腿走路,尽快补齐服务短板。

“成千上万的工程,光靠基层水利站管不过来,关键还是要通过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杨火明说,小农水产权改革于去年9月启动,争取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市里16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小农水产权改革。

田店镇和杨河镇,是最早开始改革试点的乡镇。两个乡镇在对辖区内所有小农水工程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

应城市明确,小农水工程权属分两类:一是以国家投资为主、跨行政区划或流域的工程,其产权归国家、集体或用水者协会所有;二是受益户参与兴建、不跨村组的工程,其产权归村组集体或农民用水者协会所有。

谁来管?杨火明说,结合实际,应城市确定了4种管护责任人:受益范围内的种田大户、长期在家种田户、工程原管护人和农户民主推荐人员。对小农水工程产权、管护责任人经公示后,颁发市人民政府统一监制的权属证书。

屏蔽此推广内容

“可别小看这一纸权证,有了它我心里就踏实了。”田金元说,合同期限3年,“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镇里有扶持政策,市场化运作,今年泵站敢开足马力浇地,小农水活了。

对管护经费问题,市里探索出“新办法”:小型水库从水费、渔业收入中解决;小型泵站电费加价中解决;小型塘堰以3—4元/亩的标准,从受益农田中按面积提取;小型渠道和排涝泵站属公益性设施,从财政“一事一议”中补助解决。

杨火明介绍,去年试点的田店镇和杨河镇,已改革各类小型水利设施4207处,全部颁发权属证书。“今年,我们计划完成三合、城北等11个单位的改革任务,随着产权改革到位,基层水利服务缺位的现象将得到根本改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从源头活水滋润更多肥沃的土地。